近日,著名作家陈继明的最新长篇小说《敦煌》发布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预聘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等多位文学界知名人士出席发布会,并展开深入讨论。
陈继明长篇小说《敦煌》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室主任付如初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表示,陈继明是书写敦煌非常合适的人选,他在小说中既展现出诗人般的激情,又具备研究者般的精确,使得《敦煌》这部作品异常丰沛精彩、扎实厚重。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在发布会上致辞
在对谈中,邱华栋、刘大先、丛治辰三位嘉宾从敦煌讲到《敦煌》,从题材价值、文化意义、写作艺术以及历史感和当下性等方面予以探讨,并深入讨论何为“绿洲性格”,何为“盛唐气象”,何为“敦煌魂魄”。他们一致认为,《敦煌》是一部极具历史深度与文学价值的长篇佳作。小说以历史和现实两个时空,以四条线索交融互动,笔力强健,气象恢弘,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深邃的思考力,并带给读者关于敦煌、关于历史、关于文明、关于人的种种思考,是近年来关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之作。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在发布会上发言
邱华栋在发言中肯定了《敦煌》的艺术成就,认为它是一部书写敦煌的标杆性作品。他表示,该书将唐代生活与当代生活巧妙贯通,既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当代小说。其独特的叙述语调和丰富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将读者带回到千年前的历史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在发布会上发言
刘大先则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中的四条线索和两个时空交错的结构,以及日记、考古文献等多文体的运用。他认为,《敦煌》准确捕捉了敦煌的包容性和求同存异性,展现了“古今无不同”、“人情不相远”的人文情怀。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预聘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在发布会上发言
丛治辰则通过书中人物的对话,指出了以吐谷浑为代表的游牧国家在迁徙和求生中的变化,以及不同民族在历史情境下的交融共生。他表示,《敦煌》不仅是一部具有大气象、大格局的优秀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对文明、对中华民族深刻思考的文学佳作。
付如初认为,从《敦煌》中可以看出,中国之有敦煌,如人之有心魄。敦煌既是时间的产物,也是时间的见证。甚至,它都象征了时间本身。陈继明的小说写出了其中种种层次和韵味,让人品咂不尽、解读不尽。
《敦煌》作者陈继明在发布会上发言
陈继明在分享创作心得时表示,他早在七年前就开始考虑书写“敦煌”这一题材。在创作过程中,他坚持两个“不写”和两个“要写”的原则,即不直接写藏经洞的故事,不把敦煌当作图腾来写;要写人,要好好写动物。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恢复“人”在敦煌中的重要性,并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敦煌世界。
小说将极具知识分子风格的叙述和北方荒漠绿洲对照下的现实完美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极其特殊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风格。因此,这是一部适合所有去过敦煌和没有去过敦煌的、想要继续做梦和没有做梦想要体验梦境的人阅读的书。在这部小说中,你能打破关于敦煌的刻板印象,看到形形色色的交融和生龙活虎的互动,并由此产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感触,刻画出自己的敦煌。敦煌是一个空间交融之地,也是一个历史累积之地,更是想象飞升之地和心神安顿之地。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敦煌,《敦煌》理应走进更多人心里。
发布会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嘉宾表示,《敦煌》是一部极具历史深度与文学价值的作品,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敦煌的视角,更是一部能够激发人们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文学力作。
据悉,该书的出版引发了广大读者对敦煌文化的浓厚兴趣。相信随着《敦煌》的广泛传播,将有更多人建立起与敦煌的精神连接,共同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