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原创音乐剧精选gala”唱响贺绿汀音乐厅,为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剧节收官。 (演出方供图)
《杨戬》《忠诚》《爱情神话》《雄狮少年》等音乐剧精彩片段绽放申城舞台。昨晚,“华语原创音乐剧精选gala”在贺绿汀音乐厅唱响,为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剧节收官。本届音乐剧节以“东西‘音’戏舞动上海,中国‘剧’展创作声量”为主题,海内外优秀音乐剧学者、演员、导演与各地音乐剧爱好者齐聚一堂,探索音乐剧的发展新路。
上海是国内音乐剧演出最具活力、体量最大、产业化进程最快的城市。据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音乐剧演出市场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上海占据了近六成市场份额。音乐剧何以在上海向阳生长?“上海音乐剧产业不仅提供了多元丰富的剧场演出资源,更为优质文化内容定制了活力澎湃的孵化器,并由此形成了观剧的潮流。”上音国际音乐剧节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主任安栋教授认为,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和自身发展,上海正逐步巩固其作为“音乐剧之都”的地位,成为全国乃至国际音乐剧产业的重要枢纽。
激发产业向阳生长
上海音乐剧市场有多火爆?打开票务网站即可发现,40余部音乐剧将于11月在沪上演。其中既有德语原版音乐剧《蝴蝶梦》这样的经典大戏,也有诸如说唱音乐剧《东楼》的首演新作,还有冠以“环境式”“沉浸式”等名头的驻演项目。记者发现,小剧场演出的“复购率”很高,一些演艺新空间的体验类音乐剧受到观众追捧。“作为一种商业演出形式,音乐剧的魅力在于它不是一次性的体验,而是能吸引观众多次观看。”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何念看来,上海剧场分布密集,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观看多场演出,依托地理优势上海诞生了独特的观剧文化。“充分利用上海开放的演出氛围和多元的市场环境,将带动全国音乐剧的发展。”
近年来,上海本土原创音乐剧进入高速增长期,出现了一些亮眼新作,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海外原版引进、中文版改编也颇受青睐,中国原创面临着与世界经典的“同场竞技”。原创音乐剧如何走出“长阳”?“中国音乐剧演员更需要修炼自身,而表演人才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亟待加强。”安栋指出,音乐剧行业发展的痛点之一是人才不足。“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真正达到一流水准的专业演员大约只有50个至80个,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导致有的青年演员刚刚会走就开始奔跑,明明还不成熟就不断轧戏。”
直指行业痛点,本届上音国际音乐剧节强调理论研究、高校协作、华语原创与国际开放。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十余所顶尖专业院校汇聚,进一步打开师门、学门,丰富艺术视野,激发创作灵感。“尚音杯”音乐剧论文评选同期举行,探讨中国音乐剧在创作、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自2022年开办以来,上音国际音乐剧节逐步成为推动拔尖创新音乐剧人才培养和中国音乐剧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音乐剧节在内容和形式上持续拓展和提升,展示了中国音乐剧创作演出和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认为,音乐剧节聚集艺术发展前沿,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助力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优秀中国音乐剧成为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艺术载体”。
引入优质资源活水
11月2日晚,上音歌剧院民乐排练厅座无虚席。“把手放在肚子上,感受肋骨扩张。唱歌时不要想着吸气,因为当你这里松开的时候,空气会直接填满你的肺。”在“如何让歌唱更轻松”工作坊中,音乐剧《伊丽莎白》的主角安妮米可·凡·丹声情并茂地演绎发声技巧。台上在教学,台下观众跟着发声“twang——”现场互动气氛热烈,学习与表演实现深度融合。
音乐剧节期间,来自英国、德国、法国、荷兰、韩国的顶尖教授和演员分享了音乐剧创制的经验。“大师课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搭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交换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安妮米可认为,通过国际交流感受到新文化的滋养。
工作坊体验让学员们深度理解音乐剧的实战技巧。“安妮米可强调要找到自己的‘支点’!她现身说法告诉我,个人的风格和技巧应是两件事情,不要想着去完全模仿别人的风格。”上音音乐剧系大三学生石亦飞表示,“这句话点醒了我,让我勇敢尝试用新的方式去练习。”
音乐剧节这一做法引入综合评价体系,使学生不仅接受本校教师的指点,还能获得来自行业专业人士、评论家和观众的多元反馈。安栋表示:“举办音乐剧节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打通渠道,让教学平台承载更丰富的优质资源,让在校学生得到更多元的知识供给。”据悉,上音计划引入英国音乐剧《泰坦尼克号》作为明年的毕业大戏,参与本届国际音乐剧节的海外专家将参与指导排演,促成教育体系与演出市场最后一棒的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