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塑研究-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2/27 15:45:01
来源:新华网

数字化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塑研究

字体: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及“互联网+课程思政”新场域中,数字化转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它能带来进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重新配置、主客体关系的重设、教育教学生态的演化等一系列作用,相对应的,为了适应数字化思维、技术、平台等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需顺应数字化转型特点、规律、路径,对固有的思政教学模式实施系统化重塑。

  立足数字化转型视角,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塑具有以下意义。其一,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资源的多模态化。在宏观教育情境下,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着力点”就是教育资源,它能够引领传统思政课程资源从相对单一性、同质化的图文状态,转变为可听、可视、可触等多模态化形态,如思政教育音频朗读、思政教育微课视频、思政教育互动游戏等形态。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思政课程资源的获取渠道,包括从“红色文化资源池”中收集,从影视剧、新闻、纪录片等媒体中撷取等,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重塑奠定基础。其二,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丰富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落脚点”在于行为模式,将这一观点映射在思政教学手段层面,可以实现教法、教具及教程的全面创新,例如,在进行“家国情怀”主题的思政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VR设备+数字影像”的方式,提升教学素材的沉浸感,让大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爱国人物、爱国事迹带来的震撼,从而增强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其三,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实一体化。思政教育不可局囿于价值灌溉、道德宣讲及法治说教等浅层理论层面,而是要强调思政理论与思政实践的有机结合,引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维度实现“心口手统一”。很显然,这一目标在促狭的“课时主义”情境中,是难以有效完成的。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能够打破时空壁垒,通过便携的数字化工具(如智能手机)开辟“第二课堂”,时时处处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范式,使其主动践行思政素养下的要求。

  归纳而言,数字化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塑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数字化资源体系。课程资源是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基础,在传统纸媒、实物思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文献、红色遗址、传统文化、国际局势等信息的收集整合,不仅能优化思政资源类型与规模,还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体系,从而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度。同时,数字化资源有利于共享,在专业、院系及校际之间促进思政教育主体交流。其二,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数字化联动机制。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于打破思政教育的“次元壁”,即从相对独立的“思政课程”转变为高度开放的“课程思政”,这意味着高校任一专业、学科及课程都被赋予了思政育人的职能。相对应的,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联动机制,在“课程端”促进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意涵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有助于新型思政育人生态的建构。其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数字化素养水平。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冲击,高校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除了要加强自我思政素养的提升之外,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字化素养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数字化素养”不局限于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字化思维来重塑教书育人的行为范式。一方面,高校可为思政教育主体提供常态化的数字能力培育渠道,例如,可利用高校内部与“数字化”相关的专业(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师资,在不脱离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提升数字技术运用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思政教育主体搭建专门的“数字+思政”研修平台,按照双师型模式进行培养,例如举办“数字思政精品课”设计与制作活动、“思政微课教学大赛”活动等。其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方式要摆脱“在场空间+班级结构”的束缚,让学生从思政大教室中解放出来,进一步系统构造“线上+线下”的教学平台,这样才能将数字技术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最大驱动力。具体来说,可通过开设思政课程直播、微信群等方式,取代传统的线下思政课堂,引导大学生以个体身份参与到思政专题课程教学中来。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创新层面,充分体现出数字化的优势,例如,运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方法,通过“问卷星”了解学生对思政议题的疑惑、归纳提出的问题、分析答题分数情况等,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全面转型为数字化形式。

  总之,数字技术的发展,既给思政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也给思政教育教学来带了机遇。高校应抓住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转变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质效,发挥思政育人效用。

  (作者:李鑫,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纠错】 【责任编辑:李申】